恆春古城門
4.3 (1828) (看評論)
恆春古城建於清光緒元年,光緒五年竣工,座落於恆春平原的中央,周圍有三台山、虎頭山、龍鑾山和西屏山等山巒平原,聘請當時知名堪輿的文官「劉璈」看風水,以猴洞山為龍脈,分別於東西南北建置四座城門,均設有砲台,城牆外有護城河圍繞,是臺灣地區難得保留完整的城門古蹟。
恆春建城已有百年歷史,恆春古城為台灣重要國家古蹟,究竟城門構造有何奇妙之處呢?在各縣市保留許多古城遺跡,其基本構造包含城牆、城門、砲台、門樓、壕溝、慢道、馬道等所構成,以恆春古城之東城門為說明: 城牆:採用材料為「糯米糊、蔗糖漿、礪殼灰」夯築而成,以「版築夯工法」建築,是最古老的建築工法,現今從城牆表面外觀可看出水平線條,為當時夯築時所留下的痕跡。
城門:恆春共有4座城門,城門又分為城台,上方為「城樓」、下方為「門洞」。
城台上半部採用磚塊砌成,下半部以礫石與灰漿填縫砌築,底部以花崗石鋪底。
門額:四座城門的門額大小不一,採用玄武岩為建材,門額均加上框飾。
砲台:是城牆突出的部分,上方可以放置大砲。
砲台上有大砲四門,兩門朝前,令兩門位於左右以45度向前傾斜,以花崗石為材料,用以承受砲火的後座力。
城壕:即是護城河,功能主要為增強防禦性,二則挖壕溝的土,作為築城之用。
目前城壕均已填土或作為排水溝。
雉堞:即為「城垛」,指的是城牆上突出的地方,讓原本的城牆更具有造型,當然也有防禦的功能,中央有一小孔,方便士兵門作為射擊掩護使用,增加攻守的優勢。
慢道:又名為「踏道」,作為登城使用之便道。
馬道:為城牆上作為通行守衛的道路。
女牆:位於外城牆上,作用近似欄杆的功能。
恆春建城已有百年歷史,恆春古城為台灣重要國家古蹟,究竟城門構造有何奇妙之處呢?在各縣市保留許多古城遺跡,其基本構造包含城牆、城門、砲台、門樓、壕溝、慢道、馬道等所構成,以恆春古城之東城門為說明: 城牆:採用材料為「糯米糊、蔗糖漿、礪殼灰」夯築而成,以「版築夯工法」建築,是最古老的建築工法,現今從城牆表面外觀可看出水平線條,為當時夯築時所留下的痕跡。
城門:恆春共有4座城門,城門又分為城台,上方為「城樓」、下方為「門洞」。
城台上半部採用磚塊砌成,下半部以礫石與灰漿填縫砌築,底部以花崗石鋪底。
門額:四座城門的門額大小不一,採用玄武岩為建材,門額均加上框飾。
砲台:是城牆突出的部分,上方可以放置大砲。
砲台上有大砲四門,兩門朝前,令兩門位於左右以45度向前傾斜,以花崗石為材料,用以承受砲火的後座力。
城壕:即是護城河,功能主要為增強防禦性,二則挖壕溝的土,作為築城之用。
目前城壕均已填土或作為排水溝。
雉堞:即為「城垛」,指的是城牆上突出的地方,讓原本的城牆更具有造型,當然也有防禦的功能,中央有一小孔,方便士兵門作為射擊掩護使用,增加攻守的優勢。
慢道:又名為「踏道」,作為登城使用之便道。
馬道:為城牆上作為通行守衛的道路。
女牆:位於外城牆上,作用近似欄杆的功能。
建立日期:2023-10-12
更新日期:2024-01-11
資料來源為臺灣觀光資訊資料庫
更新日期:2024-01-11
資料來源為臺灣觀光資訊資料庫
網站 照片 導航
資料讀取中...
資料讀取中...
資料讀取中...